市北区相关负责人:以困难群体的心理感受为坐标,从困难群体接受救助享有尊严的角度出发,打开低保家庭成员的“心锁”,鼓励他们走进社区、放眼社会,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
低保家庭:这种“奖励”式的救助做法公平、透明,我们领取爱心物资时也感觉心里踏实。
有关专家:单纯的物质救助方式需要突破,“心理救助”是救助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探索方向。
短短一月余,市北区在总结街道、社区试点的基础上,统一制定“爱心积分卡”评分标准和监督制度,在80个社区发放统一印制的“爱心积分卡”,在近万名具有自我生活能力和能从事一般性简单劳动的低保家庭成员中,倡导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通过积攒“爱心积分”、兑换生活物品的救助奖励,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开展帮扶工作。
一张“爱心积分卡”到底有多大能量,使市北区如此下功夫在全区的低保群体中广泛推广?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采访了市北区分管领导、试点街道以及那些经常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爱心积分榜单”低保人员等,从中感受到:一张“爱心积分卡”正在衍生出“N种效应”。
低保家庭成员愿不愿意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一份通过走访调研形成的调查资料显示:超过60%以上的人表示“闲着也是闲着,只要身体允许,愿意走出家庭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约25%的人又存在这样的消极思想“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没什么希望了,反正政府会养的”。
关于救助工作的调研材料也显示:“救助”作为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缓解困难群体生活压力、保障基本生活、度过临时困境、遏制贫困人口规模的扩大、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具有直接、直观、快捷的效果。但是,随着各项救助自然增长机制的建立,救助标准和保障待遇越来越高,在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同时,一些消极现象也在滋生。比如说,“拿低保金当工资”、“宁靠低保不就业”、“低保不吃白不吃”、“低保养懒汉”、“政府就应该给发低保”等。
“分析存在的原因,对低保制度的不正确认识是其一,不少人认为低保制度是公民应当享受的一种普惠待遇,而非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一项动态管理的救助制度;个人思想意识的不正确认识是其二,当家庭或个人遭遇困难后失去生活信心,有种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的思想。”刘同昌分析社会救助工作的现实如此表示,“单纯的物质救助方式需要突破,心理救助是救助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探索方向。”
市北区分管民政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次调研和问卷调查后,我们形成共识:以困难群体的心理感受为坐标,从困难群体接受救助享有尊严的角度出发,打开低保家庭成员的心锁,鼓励他们走进社区、放眼社会,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这是开展爱心换爱心、积分换物品活动的初衷。”
青岛启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常年为即墨路街道的“爱心积分”提供资金赞助。他表示:“之所以愿意与街道一起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就是希望通过一些活动对这个群体的思想产生影响,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实,不少低保家庭并不愿意坐享其成,但没有合适的平台。”
省民政厅闻悉市北区的做法,其肯定的言辞点出了“爱心积分卡”在低保群体中触发的“酵母”效应:“让那些长期生活在被动接受救助尴尬环境下的低保群体,获得全方位的收益,继而通过付出自身的劳动和技能,积极参与奉献活动,一方面达到劳有所得,以劳取酬,改变被动接受社会救助的局面;一方面回馈社会、奉献社区,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实现有尊严地生活。”
社区里的“小巷总理”是救助物资发放的直接联系人,对“爱心积分卡”的效应最有发言权。几位社区主任不谋而合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爱心积分卡的作用不要小瞧!”
“在低保家庭方面,爱心积分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社区劳动的潜能;而对于救助物资的发放者,这一做法让攀比心态没了市场。”不少基层救助工作者介绍,根据相关规定发放的救助是吃“大锅饭”,但对那些经常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低保家庭“并不公平”。
“低保家庭在领取救助物资时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他们只看到自己取了多少,却从不想想自己平时为别人做了什么。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对那些经常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低保家庭的确有一些倾斜,比如,逢年过节多给桶花生油表示感谢。我们认为不能让这些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的低保家庭亏了,而且确实能调动起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因公开透明机制的缺少容易引发不满的情绪。”一位社区负责人坦言,“爱心积分卡”的发放以及相关监督制度的建立,让自己平时的这一做法有了“一杆秤”。
魏香、韩镜菊、孟翠玲等低保户介绍说:“我们每次参加公益活动后,社区就让我们签名领取积分卡。社区里有一本登记册,就像记工分一样,本人核实参加什么劳动、多长时间等内容后就可以签字领取积分卡了。这种奖励式的救助做法公平、透明,我们领取爱心物资时也感觉心里踏实,可以坦然地告诉邻居这是我参加公益劳动获得的。口碑相传,现在参加社区活动的力量也壮大了。”
市北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总结试点街道的经验基础上,从区的层面统一制定“爱心积分卡”的评分标准和分值,详细规定了参与不同活动的评分分值,可以让参与活动的低保家庭互相监督,有利于“爱心积分”活动探讨的公平透明机制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细化监督制度,将让低保家庭心服口服,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劳动摆脱贫困人生的重要意义。”这位负责人说。
作为这一活动的发起者,市北区即墨路街道从去年7月就开始尝试 “爱心积分”的做法。
如何改变过年过节的定期走访为一年四季的常年关爱,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市北区即墨路街道书记韩勇认为,爱心积分卡是让困难帮扶 不断线的一种探索。”
记者在即墨路的救助平台看到,这里就像一个定期开放的超市,每周二开门一天,政府提供的爱心物资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物品分门别类地摆在货架上,持有“爱心积分卡”的低保家庭可以前去兑换米面油、卫生纸、衣物鞋帽等,并配有物资调度员、“社工服务员”……
记者从市北区民政局获悉,为保证救助物资的管理,社区的救助平台将统一为“阳光互助家园”,街道的募集物资将纳入到“阳光互助家园”管理体系,专项专用;为保证物资的供应,市北区慈善总会将作为长期的“货源供给基地”,定期拨款,充实“爱心积分”兑换物品的储备。
“类似阳光互助家园的基层慈善救助平台是全国广泛存在的一个常年救助平台,其生命力问题也是全国都在探索的一个共性问题。”市北区慈善总会负责人走访了全国多家社区救助平台认为,“如何做 活,如何贴近受救助群体的心坎儿,这是基层慈善救助点保持持久力的关键变量。爱心积分活动在这一领域是一个良好开端,对推动救助平台发挥常年效应有积极作用。”
,“爱心积分卡”的“N效应”(图) |